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是南京市业余体育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的原址是建于1917年的“江苏省立南京公共体育场”,1959年成立了南京市公园路业余体校,开始成为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基地。198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1989年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又批准成立公园路中学,作为体育运动学校(中专)的初中部。2003年设立了公园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四块牌子(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公园路中学、市公园路业余体校、市公园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一套班子合署办学。 建校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较快,在教育教学、训练比赛、后勤管理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出色完成训练比赛任务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嘉奖。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2008年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2009年被授予“中长跑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称号,2010年获“田径男子直道栏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称号,2011年创建了田径、游泳、击剑三个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以及省十大体育产业创收基地,同年,学校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学校还先后多次荣获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和南京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学校的运动训练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学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秦淮河畔,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学校占地97.5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训练场馆的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学校设田径、游泳、击剑、举重、柔道、乒乓球六大项目,均为奥运项目。在市委市政府,市体育局、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加大了硬件建设力度,训练教学设施、办公设备、住宿条件不断更新,2008年,进行了大范围的校园改造出新,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训练教学生活设施日趋完善。建有标准室外田径场及室内田径馆、游泳馆、击剑馆、乒乓馆、柔道馆、举重馆以及身体素质训练房等训练场地,配备了专用设备器材,满足训练比赛需要。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现代化和办公设备数字化,为训练、教育科研的深层次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还建有食堂、医务室、运动员公寓等配套生活设施。 学校与南京市体科所等科研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年均安排科研人员定期来我校为运动员做机能评定,监测运动员的各项生理、心理指标,为更好的开展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目前,校领导班子成员5人,分工明确。学校设7科1室,现有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63人,其中专任文化课教师24人,专任专业课教师12人,专任实习指导教师27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55人,硕士生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46人。“双师型”教师26人。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共聘任了9名兼职教师,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校本部共12个班,在校生459人。 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培养出以栾菊杰、赵友凤、王海滨、陈艳、张鹏辉、周睿、刘媛、姜静、陈力为代表的一批杰出运动员和江帆、孙雅薇、许安琪、施云、魏小杰、李润润、陈程、李自强等一批体育新秀,为南京市和江苏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我校运动员许安琪和她的队友,首次问鼎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冠军。 学校以“求实、好学、团结、拼搏”为校训,在抓好业余训练的同时,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不放松对他们的文化教育,为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下半年,学校积极贯彻国务院第23号文件精神,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专业及课程,扎实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努力使人才培养向市场靠拢,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全面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