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是 2000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江苏省属普通高校,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国家“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拥有目前为止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学生工程实践中心。
学校已主编出版8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14项。学校现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拥有本科专业40个,专业方向90个。截止2010年9月,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2。53万余人。[1]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33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该校解放后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
1950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更名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土木科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4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部分)、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7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
1954年,由苏州迁至南京;
1954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部分)改建南京电力学校;
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2月,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院。
原南京工业学校
1983年,南京工业学校创建,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
1999年,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培养专科生;
2001年3月,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开展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详细情况:
上海
同济附设机师科(1915~1933)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33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同济高工时期(1933~1953)
南京工程学院校园一角1932年,当时正逢“一·二八”事变,位于江浦的劳动大学校区被日寇炸毁,劳大停办,将其全部房屋、设备及校区附近的房地产划归同济大学接收并令创办高级职业学校。当时学校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暂设机械、土木两科。
1933年8月招考新生,原定机械、土木两科各招50人。后因考生多,成绩好,学校不忍舍弃优秀生源,最后实收新生机械科54名,土木科50名。
1935年5月,教育部将学制增加一年,四年毕业,将校名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同济高工”。全国解放后,1950年该校改由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高工自1933年创办至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体系,1951年迁至南京止,可分为四个时期叙述:江湾时期;抗战迁校时期;迁回上海时期;迁南京时期。
江湾
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有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成为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由于学校校风严谨求实,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1936年下半年第一届的学生尚在校实习时,即有机关、工厂来校洽聘,平均每人有两三个单位供选择。1937年6月19日举行毕业典礼后,大多数学生都回原实习单位供职。以后各届情况大致与此相似。
抗战迁校
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一次迁上海市区。“七·七”事变炮声响后,日军进逼上海,同济高工随大学部迁至上海地丰路121号(乌鲁木齐路)临时校舍。日寇制造“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激烈,学校未能恢复工作,决定迁至浙江金华。
南京工程学院第二次迁至浙江金华。1937年9月学校迁至金华,10月20日学校在借用的中华中学正式上课,此时学校学生有114人。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进逼杭州,不断空袭金华,此时已不能正式上课,学校又决定迁江西赣州。同济高工将第二届学生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第三次迁江西赣州。学校只好雇用木(帆)船,部分师生员工押运校产,历时20天至赣州。1938年1月底赣州镇台衙内旧址正式上课。学生宿舍在武庙,教职工则在城里分散租房住。在赣州时学生共161人。时至7月,局势突变,九江危急,学校师生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第四次迁广西八步镇。在八步镇借用一所中学准备复课。但敌机常来袭扰,大家感到安全问题较大,纷纷要求再迁校。10月下旬,广州陷落。当第一批校产运到八步江边未及卸下,学校又决定迁往昆明。原船改道延贺水南下,经西江至南宁,经过越南,再到昆明。
第五次迁昆明。1938年冬,学校经八步迁至昆明,这次迁移共分两路:一路毕业班及女生和生病的学生乘车到龙丹;另一路步行到西宁乘小船至龙丹。再乘汽车至凭祥出镇南关(友谊关)至越南同登,换乘大车,经河内进入云南,于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在昆明,同济校址极为分散,高工先在木行街,后迁双塔寺女子师范学校,再迁至水晶宫、八省会馆,最后迁西仑坡1号。
第六次迁四川李庄。1940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日机又不断空袭,威胁师生安全,学校决定迁四川。高工于1942年才迁到李庄,校址先在离李庄镇约5华里的罗家祠,后迁离李庄不远的官山新建的校舍(实为竹笆墙外粉泥浆)。同济高工在昆明时招收的第10届学生,因只是刚入学,故当即将该班学生集体转入西南中山高工继续学业,不随同迁四川。
迁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现为邯郸路)370号,全校学生在200人左右。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 运动风起云涌的三 年,高工学生汇合于同济大学爱国学生 运动中进行奋勇斗争。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定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校长是朱振德。
迁回南京
南京机械制造学校1951年同济高工搬迁到南京童家山,1953年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述两校1955年的毕业生仍持同济高工毕业证书。此后南京童家山1号(现为江苏省委党校学员宿舍)一直是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址。同济高工自1933年开始创建至1953年摘牌脱离同济体系为止,经历了沧桑而又光辉的20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济高工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仍缅怀和留恋着自己的母校,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都踊跃参加。2002年汇编了一本《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校友通讯集》,并呈母校存档。百年校庆时许多同济高工毕业生返校同贺为母校的辉煌而欢欣鼓舞。
南京工程学院而继承同济高工衣钵的两所高等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6月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从此南京工程学院开始了江宁大学城新阶段。从1951年开始到2006年结束,南京工程学院在童家山经历了辉煌的55年,谱写了教育史上的光辉乐章。南京工程学院前身南京机械专科学校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推进学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并且是全国首创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校,奠定了学校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康尼公司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学校在机械工业部与德国巴——符州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南京数控培训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设备是当时德国具代表性的高水平数控教学设备,也是当时德国政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单项赠送。从1988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江苏理工大学、华东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在全国高工专中率先开展“小范围大幅度”专业教学改革,试行“3+1”(三年理论学习及一年校内外实践)的本科教学模式,探索培养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这也是学校本科教育的起源。
1946年9月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简称“苏高工”,1950年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并入苏高工。许乃辛等先后担任苏高工校长。后来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紧接着学校再次由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1952年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部分之机械科)参与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后发展成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53年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部分之化工科)参与合并组建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后发展成为浙江工业大学。1953年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苏州电力学校(部分)迁往南京,并改建为南京电力学校,此后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4号一直是学校的校址所在,学校在这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51年。2005年11月南京工程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老校区置换协议签字仪式,从此南京工程学院石头城下时期结束。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现有实验中心33个、各类实验室157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6个、实习(实训)室76个、校外实习基地96个。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以现代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纸本图书资源147万册,数字资源量20835GB。建成了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5亿元(含校企共建)。学校占地面积3000亩(含科技产业园区),有方山和竹山路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国家地质公园方山脚下的生态型新校园湖光鹭影,风景如画,四季芬芳。
南京工程学院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工作,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校办科技产业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内产 学研的良性互动。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95 项,科研经费到款 1。63 亿元,2007 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 5896 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成省级工程中心 4 个,征地 237 亩建成学校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 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 4。5 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3 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 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
学校现有科技产业 7 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元。
南京工程学院截至2012年10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735人,其中专任教师1147人。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91人,占师资总数的42。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5。6%。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 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9项,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34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汽车与轨道学院、环境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学院、基础部和体育部等 16 个院(系、部)以及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电力仿真与控制工程中心等 3 个工程中心,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机械、电力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学校缘机、电而生,因机、电而强,在服务、奉献机械、电力行业建设中迅速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与机械、电力行业的密切合作,形成与两大行业深厚的历史渊源。学校组建以后,坚持继续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依托机械、电力等学科专业优势,以机械、电力产业链为主线,整合优化资源,构建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建筑学等专业为主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本科专业 40 个,专业方向 90个,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自动化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成立于2006年,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科在南京众多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它的前身是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其本科办学始于1988年,先后与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合作办学。现有工业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过程控制、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电力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活动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000多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学校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
通信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始建于1956年,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已经为国家尤其是电力系统培养了大批通信技术专业人才。数以千计的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
机械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机械系,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15年的上海同济大学高级工业学校。1993年起,现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6个专业方向)、工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机械电子工程4个本科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始建于1958年,当年招收首届“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中专班,1959年招收“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大专班,2000年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成立南京工程学院,同年招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首届本科班,2010年开始与扬州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开设南京工程学院首个硕士班。五十余年中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1991年被首批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2005年被江苏省列为普通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和学校品牌专业,2008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热能与动力工程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即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它创建于1978年,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在各地发电、供电企业以及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从事企业管理、会计、审计及其他管理工作。
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是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挂靠单位之一、南京工程学院-深圳安车科技汽车检测室挂牌单位。所具有的车辆工程、车辆工程(车辆电子电气)、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车辆工程(汽车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方向)有着以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与运用、城市轨道车辆制造运营、车辆电子电气控制为内涵的专业特点。
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暨相关专业已经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模具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均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南京工程学院品牌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有综合成形、模具设计、材料制备技术等专业方向,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两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南京工程学院的特色专业,现设有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嵌入式系统” 、“软件测试”和“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方向。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开设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和工程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两个专业。坚持“学以致用”的校训,致力培养“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艺术与设计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前身是原国家核工业部所属的南京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系,创建于1995年,2000年并入南京工程学院,成立工艺美术系,2003年工艺美术系与机械系工业设计专业合并成立设计系,2006年成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下设工业设计(文、理)、艺术设计(同时,下设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动画三个本科专业。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现名)是2000年6月南京工程学院成立之际,先后分别由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的马列教研室、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及原南京工业学校基础部马列教研室合并而成,原名为社会科学部。由于学院和系部发展的需要,2006年12月更名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前身依托于该院办学历史悠久的优势学科-能源与动力学科。系部建有23个专业实验室,6个专业实习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学实践条件。
先进制造工程中心
南京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机械工业部发文的“机械工业南京数控培训中心”,于1997年与西门子公司合作组建成立了“西门子(南京)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快速发展于1998年与德国政府合作共建“南京自动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项目(简称BAN),学习借鉴德国高等工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该国国情开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外国语言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现名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0年。负责全校全日制(包括康尼学院)在校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下设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三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与英语培训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
康尼学院
康尼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是 2002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位于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地处江宁的竹山路校区和方山校区坐拥方山、毗邻秦淮,校园依山抱水、花香流溢。教学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备,生活环境优良,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理想校园。
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经过近十年来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通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38个本科专业(方向),至2009年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700余人。
学院恪守南京工程学院的校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就)事(业)。为此,康尼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人才求声誉,以特色求发展;坚持学院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设置以市场为中心,教育教学以应用为中心,人才培养以质量为中心,教学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学院发展以特色为中心,努力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谐校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倡导“团结奋进,勤学苦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风,遵循“修为正德,学以致用”的校训,实施“特色+特长”和“专业+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牢固,技能专长,工程实用,创业特长的指导思想,依照一专(专业)、二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三能(技术能力、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四结合(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与产业相结合,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强化外语、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等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四自”( 自觉、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和精神。
康尼学院交流会学院积极为学生营造工程氛围,努力创造工程实践条件。现建有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及西门子、FANUC 、三菱电机等 8 个大型现代化培训中心,学院还与美国 GE公司、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德国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集团、美国 UGS公司,以及江苏省电力公司、南瑞继保、南京飞兆国际、江苏软件园等国内一流企业共建一批实验室,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无比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学院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各方面就业资源,形成康尼学院的广阔就业平台。近几年来,虽然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该院毕业生就业状况依然很好。本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高于97%,在江苏省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中名列前茅。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就业。
教学成果
学生在企业实习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先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机械、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 10 万余名各类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毕业生遍布华夏,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在机械、电力以及核工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学校毕业生奋斗的身影和前进的足迹,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域中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奋斗在工程第一线,为国家富强、特别是为机械、电力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线职业工程师,毕业 生以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2003 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模式
学院“波司登”杯首届PPT创意设计大赛学校具有深化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从 1987 年起,学校就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先后与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联合创办“3 + 1”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很受社会欢迎的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专科办学过程中,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率先在全国高工专中实施“小范围、大幅度” 专业教学改革,建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专业,电网监控专业“两条线”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推动该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组建后,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突出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级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编出版8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成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省部级精品(优秀)教材13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 14项。2007 年,机电控制类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姓?名 | 职?务 |
吴建华 | 党委书记 |
孙玉坤 | 党委副书记 |
陈德静 | 党委副书记 |
王书城 |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
孙玉坤 | 院长 |
陈德静 | 副院长 |
刘泽南 | 副院长 |
吴中江 | 副院长 |
刘志远 | 副院长 |
曹雪虹 | 副院长 |
吴建华
详细情况:
吴建华:女,安徽来安人,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1月起,任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孙玉坤:男,江苏靖江人,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4月起,任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党委书记 | 年份 | 校长 | 年份 |
张文心 | 1953 | 朱振德 | 1949,04-1952,07 |
石流 | 1954-1964 | 王蓉,孙 | 1953 |
印群 | 1965-1968 | 林铠 | 1953-1954 |
俞积芳 | 1979-1983.09 | 石流 | 1954-1964 |
黄锡森 | 1983,9-1991,9 | 贾其锐 | 1965-1968 |
陈行毅 | 1991,10-1992,12 | 曹志超 | 1979-1980 |
赵小东 | 1993,9-1996,7 | 袁友忠 | 1981-1983.9 |
张义,为 | 1996,8-2000,9 | 冯轩 | 1983,9-1991,9 |
徐咸震(学生) | 1952,09-1953,01 | 马铭驰 | 1991,10-1996,07 |
李冶 | 1953,02-1954,02 | 康乃真 | 1996,08-2000,09 |
席文彤 | 1954,03-1954,07 | 俞遒章 | 1954,05-1954,12 |
叶景舟 | 1954,08-1956,07 | 王士英 | 1956,03-1964,05 |
韩丽云 | 1956,08-1970,04 | 韩丽云(主任) | 1969,05-1970,04 |
洪百川 | 1974,02-1976,03 | 洪百川(主任) | 1974,02-1974,08 |
张正予 | 1979,07-1983,06 | 张正予 | 1979,07-1981,11 |
徐忠 | 1984,10-1986,06 | 潘求泰 | 1981,12-1983,05 |
林叔明 | 1987,02-1997,11 | 丁德劭 | 1983,06-1986,05 |
黄卫国 | 1997,12-1999,09 | 姚伟文 | 1986,06-1992,10 |
陈小虎 | 2000,10至2010,4 | 朱皑强 | 1992,11-2000,9 |
- | - | 赵忠令 | 2002,1-2007,1 |
姓名 | 职务 |
沈国荣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 |
黄永达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书记 |
费圣英 | 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 |
王海斌 | 广东鹰泰集团董事长 |
秦升益 |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
杨,植 |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王功,尤 | 厦门银华机械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 |
刘,洪 |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胡文龙 | 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
卓洪树 | 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副主任 |
石延森 | 大唐集团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
黄卫国 | 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
朱共山 |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素有“电王”之称 |
李树青 | 华能集团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
罗超 | 国华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
顾干 | 华电江苏分公司党组书记 |
陈建社 | 国电江苏分公司纪委书记 |
施炎 |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欧少明 | 广东肇庆,供电局,党委书记 |
牛汝涛 | 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公司总会计师 |
王国才 | 浙江广立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
陈庆,寒 | 原甲骨文(中国)公司高级顾问 |
孙守林 |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许杏桃 | 江苏泰州人,全国劳动模范 |
黄敖根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顾精彩 | 河北邯郸,恒山,公司总工程师 |
张存亮 | 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张刚 | 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副所长,硕士 |
郁汉琪 | 南京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主任 |
周关华 | 杭州市,电力局,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
周永南 | 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
胥传普 | 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
沈国民 | 国电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
钱大阜 | 华电江苏分公司副总工程师 |
吴志明 | 华润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
崔少银 | 国信,连云港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
吉立东 | 华电江苏分公司思政部主任 |
李宪强 | 国信淮阴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
童希平 | 江苏省燃料总公司副总经理 |
孙志宏 | 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
张国平 | 华能武汉,阳逻,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
吴国庆 | 中电投清河电厂党委书记 |
胡文龙 | 江苏省电建一公司党委书记 |
张展,和 | 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 |
范新军 | 国电谏壁发电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
朱永超 | 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朱培富 | 徐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薛巨勇 | 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鲁,超 | 华能瑞金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吴,瑛 | 大唐下关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梁存敬 | 南京华润板桥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施,聪 | 江苏,巨力,钢绳有限公司董事长 |
石万里 | 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董德华 | 江苏省电力通讯公司党委书记 |
丁万奎 | 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
陈庆 | 方天科技公司总经理 |
马奇胜 | 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
邹建忠 | 南京供电公司工会主席 |
周志刚 | 无锡供电公司总经理 |
马爱杰 | 扬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宋建华 | 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 |
张绍宾 | 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 |
孔珍宝 | 淮安供电公司总经理 |
温瑞华 | 连云港供电公司总经理 |
梁少华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申泉 | 国电南自电力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兼国电南自总经理特别助理 |
蔡信 | 杭州市电力局,副局长/正处 |
王加兵 | 淮阴发电厂纪委书记 |
张真林 | 高淳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
朱承志 | 常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马灿明 | 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郑建华 | 昆山市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
顾海林 | 太仓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魏义昌 | 新沂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
蔺华 | 邳州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李庆宝 | 丰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
戚正强 | 宜兴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储政伟 | 江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
沈建朝 | 溧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张云 | 丹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周震 | 句容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
封志宏 | 泰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
褚鑫 | 姜堰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郭金根 | 兴化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田平 | 海安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朱建宝 | 海门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陈仲兴 | 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
包重华 | 东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
唐云 | 大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
单小明 | 建湖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陈跃光 | 射阳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成志明 | 阜宁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
袁航 | 滨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王耀东 | 响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夏振华 | 金湖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张晓冬 | 盱眙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
李广玉 | 洪泽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朱维成 | 涟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李胜利 | 沭阳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张洪涛 | 泗洪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
郑伦先 | 泗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
殷开龙 | 东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文益佃 | 灌云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孙涛 | 灌南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
张会斌 | 安徽,南陵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
王金跃 |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供电局副局长 |
许永明 |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供电局副局长 |
刘振华 |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电力局副书记 |
王土福 |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电力工业局局长 |
胡振,等 | 温州电业局,瓯海,供电分局局长 |
吴栋发 | 贵州省都匀市,丹寨县,供电局局长 |
史磊 | 贵州省都匀市,贵定县,供电局局长 |
吴天明 | 上海申瑞电力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
吴佑顺 | 扬州北辰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
校训
校训校训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内在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为提升办学理念、塑造崭新的校园文化、培养更加严谨的治学和求学的精神、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在向各方专家学者咨询的基础上,经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最后由院务会讨论研究,确定“学以致用”为该院的校训校风。
校风诠释:
致:使达到。“学以致用”意即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论语》第一句话为“学而时习之”,又说:“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孔子有句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亦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西汉杨雄的《法言·学行》中说:“学:行之,上也。”将能付之实行的学习奉为上等;王夫之的“躬行为启化之源”、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都是研究学问要重视亲身实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晚清的黄炎培则是近代提倡踏实钻研、学以致用学风的著名学者。这种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做法,正是也应当成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南京工程学院的追求。
南京工程学院开创精英班南京工程学院积极倡导“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想创业”,传授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创业”,搭建平台、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支持学生“创成业”。南京工程学院将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四年学习的过程中,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通过军事训练和专业介绍,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信心。此外,学校还用众多校友的创业经历,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学校有众多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广东鹰泰数码集团董事长王海斌就是其中优秀代表。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学校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断发扬光大。
校企合作南京工程学院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学校的传统一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如下表)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9730。20万元。现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8840。05万元。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中心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和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幢,使用面积约6000平方米左右。
电机自动化
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4层,设有三菱电机CNC实验室、三菱电机LV实验室、三菱电机FA实验室。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
西门子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验中心
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3层,设有西门子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一)、西门子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二)、西门子FA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TIA全集成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产品展示中心和西门子培训室等。
自动化
南京工程学院机电实验室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2层,设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一)、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二)。
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
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1层,设有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实验室、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博世力士乐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博世力士乐产品展示室等。
电机加工
位于至行苑:工程实践中心7A-1楼,三菱电机二维激光加工机性能优、速度快、精度高,该机为出口到中国的第一台激光加工机,也是高校拥有这种激光加机唯一的学校。
自动化实验中心
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
位于至真苑:基础实验中心C幢1层,设有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实验室、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产品展示室等。
实验室
由实验室老师根据各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构思设计的,如单双轴控制、MPS模块化生产线、FMS柔性加工系统等等。共建实验室全天开放,除接待有关院系部的教学实验任务外,还辅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在2007年度第一届全国“三菱电机杯”自动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康尼公司是中国轨道车辆门系统国产化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单位。康尼向中国和世界市场提供的主要产品包括干线列车门系统、城轨车辆门系统、城轨车辆内部装饰、地铁站台安全门(屏蔽门)等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尼车辆门系统分别占据国内干线和城轨市场的40%、50%以上,其中干线门系统新品80%由康尼研发提供,享有“中国轨道交通第一门”的美誉。
南京聚星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聚星公司历史渊源于1956年成立的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现南京工程学院)机电总厂,是国内较早开始专用机床研制、生产的单位。聚星公司是南京工程学院参股企业。南京聚星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组合机床分会理事单位,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的控制下,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效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创新。为汽车、柴油机、摩托车、汽油机、压缩机等行业,提供了数千台/条数控机床、组合机床、组合机床自动线、装配专机及自动装配线、非标设备、专用工装、机床部件以及汽车部零件(AMT产品系列)产品。
南京鼎牌电器有限公司
公司系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现南京工程学院)附属工厂经改制而成立的科技型股份制公司,是一家研制开发剩余电流保护器的专业化公司。自1978年原国家电力工业部下达漏电保护器科研项目,公司致力于剩余电流保护器的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有30余年的历史,百万台剩余电流保护器服务于全国各地农村低压配电系统。
校办产业数据
2009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排名 | ||||
序号 | 学校名称 | 收入总额(单位,万元) | ||
1 | 北京大学 | 5,309,544,73 | ||
2 | 清华大学 | 3,086,309,07 | ||
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576,876,41 | ||
4 | 东北大学 | 532,028,67 | ||
5 | 同济大学 | 353,936,66 | ||
6 | 华中科技大学 | 303,010,01 | ||
7 | 中山大学 | 233,449,18 | ||
8 | 武汉大学 | 210,925,61 | ||
9 | 上海交通大学 | 14,802,49 | ||
10 | 山东大学 | 127,479,72 | ||
11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18,820,40 | ||
12 | 浙江大学 | 112,734,08 | ||
13 | 复旦大学 | 92,716,12 | ||
14 | 北京师范大学 | 81,874,37 | ||
15 | 南京工程学院 | 74,053,63 | ||
16 | 西安交通大学 | 73,332,60 | ||
1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65,564,30 | ||
18 | 厦门大学 | 65,352,10 | ||
19 | 燕山大学 | 63,299,59 | ||
20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57,962,05 |
2010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排名 | ||||
序号 | 学校名称 | 收入总额(单位,万元) | ||
1 | 北京大学 | 6,269,457,68 | ||
2 | 清华大学 | 3,503,298,73 | ||
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876,109,00 | ||
4 | 东北大学 | 651,930,56 | ||
5 | 同济大学 | 423,642,69 | ||
6 | 华中科技大学 | 386,705,05 | ||
7 | 中山大学 | 259,301,49 | ||
8 | 重庆工学院 | 210,159,30 | ||
9 | 武汉大学 | 200,949,84 | ||
10 | 上海交通大学 | 175,819,70 | ||
11 | 浙江大学 | 148,411,53 | ||
12 | 山东大学 | 136,185,63 | ||
13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29,274,13 | ||
14 | 中南大学 | 120,539,08 | ||
15 | 北京师范大学 | 108,035,75 | ||
16 | 苏州大学 | 103,270,62 | ||
17 | 南京工程学院 | 89,518,72 | ||
18 | 西南交通大学 | 87,806,95 | ||
19 | 华南理工大学 | 82,016,10 | ||
20 | 南京大学 | 79,160,47 |
英国、美国高校访问南京工程学院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上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多年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校园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深入贯彻学校首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按照“提升内涵,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增强实力”的工作方针,团结一致,为早日把学校建成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2]
南京工程学院近年录取分数线:
http://gkcx.eol.cn/schoolhtm/schoolSpecailtyMark/146/schoolSpecailtyMark.htm
南京工程学院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号
邮编:211167
公共交通:
地铁
乘坐一号南延线到龙眠大道站(南京义乌小商品城)换乘公交,或到南医大·经贸学院站步行一公里即可到达。
公交
公交线路主要有区17路(以前叫盛广线)坐到经贸学院南门(也就是工程学院的小北门)或者工程学院4号门(也就是工程学院大北门)
以前有南广线,但是随着地铁的运行被取消了。
长途
学校附近有南京江宁客运站,通往多个地区,下车后选择公交或者出租车(起步价6元吧)都可以到学校,步行的话十五分钟左右。
南京工程学院走进基层青春下乡
南京工程学院走进基层2013年8月6日到8月13日,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常州走进社区,深入基层。小分队首先来到常州市天宁街道椿桂坊社区,从事志愿者挂职助管工作,走进社区居民家中,宣传社区党组织换届和居委会换届的事宜,上门进行流动投票箱的投票,实践小分队的热情渲染了社区的居民们,拉近了社区和居民的距离,积极开展基层群众公共需求调研,同时居民们反映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小分队及时得到社区的回应,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真正实现实践的价值。在党组织和居委会换届的会议上,小分队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分担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得到了街道领导的好评。[3]
学院路上的只有一个留守处。去过几次,感觉还不错,有同学在这个学校读本科和研究生。周边好吃的也不少
挺不错的一个大学呢,老师都很敬业,只不过有一点不好,如果你是这里的本科生,出去找工作的话,同样的专业,人家会选择师范毕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