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设有动力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及车辆工程系,同时设有航空宇航动力研究所、脉冲爆震发动机研究所、飞 / 推综合控制研究所以及隐身技术研究中心和内流研究中心。 50 年来,能源与动力学院为国家培养了 6600 多名本科毕业生, 600 多名硕士, 80 多名博士,10 多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其中一些佼佼者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或各级党政领导,更多的则成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部队的技术骨干,在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秩孕育,励精图治。学院 始终坚持 “立足国防、服务社会;突出特色、协调发展” 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观, 已成为培养飞行器动力类高水平人才和开展航空动力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面向不断拓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能源与动力学院也将以崭新的面貌实现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
现有在校本科生 1360 余人,硕士生 350 余人,博士生 100 余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座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1952年创建以来,已经成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温家宝总理与我南航学子胡铃心亲切交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明故宫和将军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600亩,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96万余册。现设有航空宇航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等13个学院;设有无人机研究院、高新技术研究院、直升机研究所等68个研究机构;建有51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级开放实验室8个。现有本科专业44个、硕士学科点127个、博士学科点52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3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流体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8个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计算机应用技术5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5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5.1%,有博士生导师1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入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近百人,包括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江苏省“333工程”33人、“青蓝工程”3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3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24000人,其中本科生15390余人,研究生5700余人,有港澳台和国际交流学生120余人。
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来我校作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南航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自1989年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以来,共获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4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7项。现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在“周培源杯” 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2000年、2004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团体第二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居于前列,在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成绩分别列全国高校第八位、第五位,荣获团体优胜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首届无动力飞行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南航学生屡屡折桂。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多位省部级党政军领导和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他们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与国防型号研制任务并驾齐驱的科研工作格局。学校自行研制成功了21种型号的飞行器,创造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无人驾驶高原侦察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通过适航认证的轻型飞机、第一架微型飞机、第一个三自由度飞行模拟转台、第一台超声电机等我国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九五”以来,承担重大科技攻关、“863计划”、国防工程型号、国防预研项目等共900余项。自1978年国家设立科技奖项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316项,其中国家级奖54项,部省级奖1093项;1991年以来,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数量有9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先后开拓了中央部委联办南航及部、省共建南航的新途径。学校不断加强与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各军工集团公司和民航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和港台地区的50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服务航空航天民航、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
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南航人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南航文化,形成了“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了“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办学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南航进入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阶段。南航人正在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发展战略,向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1995 年获江苏省 " 优秀学科梯队 " 称号。 现有在职教工 108 人,其中教师 82 人,实验技术类人员 10 人。在教师队伍中,教授 22 名 ( 博士生导师 17 人 ) ,副教授 25 名。另有 40 多名在国内外知名的航空发动机、工程热物理和车辆工程领域的专家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含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4 名)。 学院 拥有众多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一批中年青教授茁壮成才,成为学院的治学中坚。 学院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都有国内外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学院的教师也经常出国进修、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院设有飞行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车辆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拥有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系统仿真与控制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热物理、机械设计及理论、系统仿真与控制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飞行器动力工程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学院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方针指导下,结合国家科研任务的需要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学科研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1995 年以来我院教师主编教材15部,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江苏省优秀课程奖2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专利13项。 “十五期间” 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年均1300 多万元以上,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30 余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其前身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的活塞发动机专科和喷气发动机专科,活塞发动机专科由徐恩诚任主任,曾求凡任学科委员会主席;喷气发动机专科先后由沈景玺、张许南任主任,彭成一任学科委员会主席。
1956年南京航空学院成立,活塞发动机专科和喷气发动机专科合并成为现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身——发动机系(二系),由彭成一担任系主任。
1958年,发动机系成为当时全校规模最大的系,设有涡轮喷气发动机专业(含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专业(含原子能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下辖201(原理)、202(构造)、203(火箭发动机)、204(冲压发动机)、205(核能发动机)、206(附件)、207(工艺)、208(材料)等八个教研室。
1964年后,国防科工委决定撤销南航火箭发动机专业,207与208教研室从发动机系分出,组建工艺系,原发动机系与飞机系合并为飞机发动机系。
1972年,全校重新调整院系结构,原发动机系的发动机设计专业和发动机工艺专业的有关教研室重新组建为发动机系。
1975年,全校组建了新工艺系(五系)后,发动机系成为动力工程系,下辖201(原理)、202(构造)、203(控制)、204(进气道)、205(气体力学、燃烧与传热)和206(计算机测试)六个教研室。
1981年航空发动机专业成为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点。
1985年成立热能工程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热能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我校设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发动机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4年成立汽车与摩托车专业,设置汽车与摩托车学院,招收汽车摩托车专业本科生。同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1997年成立民航飞机与发动机专业,该专业2001年后并入民航学院。
2000年,为适应新时期教育与科研的需要,在全校最重要学科调整中,动力工程系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学院,胡骏教授任首任院长,下设动力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和车辆工程系。
职务 | 姓名 | 学历 | 职称 |
名誉院长 | 刘大响 | 工程院院士 | |
院长 | 陈伟 | 博士 | 教授 |
党委书记 | 温卫东 | 博士 | 教授 |
副院长 | 李舜铭 | 博士 | 教授 |
副院长 | 何小民 | 博士 | 教授 |
副院长 | 黄金泉 | 博士 | 教授 |
党委副书记 | 王亚彤 | 硕士 | 工程师 |
这个。。交通不便利,校园比较漂亮,但是真的是很偏僻!晚上一个大院子都没什么人。不过是母校,教学质量不错,图书馆很赞,做为一个重点本科该有的都有,要是离安亭再近点就好了。。
虽然我不是在延长校区读大专的,但是毕业后我却是在这里读专升本,如今刚开始没多久,是个插班生,希望顺利考上本科,上海大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