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于2008年10月在社会学系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其英文名称为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简称SSBS)。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现下属三系一所,分别为:社会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除了这四个作为行政建制的系所以外,另设有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城市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所、中日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研究所(中日社会福利研究交流中心)以及国际市场调查所等科研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现设有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和民俗学),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心理学硕士点;社会学专业博士点,以及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等系科在南京大学100余年的发展中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中社会学系源于1928年建立的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和1930年建立的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系源于1920年建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系(1921年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心理学系;1927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系);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源于1928年建立的国立中央大学人类学系及其后的边政系;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系则与社会学系一样,源于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和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所属的相关学科。1949年后,这些系科因为政治及地域等多种原因,或被取消(如社会学),或遭搬迁(如心理学),先后在南京大学消失。
自1988年重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以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社会学系就将重建与其相邻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等系科作为自己的学术使命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包括1993年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的建立、2002年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的建立和2006年社会政策研究所的建立。社会学系在1988-2008年这20年中的健康发展,以及上述三个相邻学科研究所的建立,为2008年心理学、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等系科的重建或新建,以及社会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开始,经过20年的健康发展,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人口学,尤其是社会学领域汇聚了大批精良师资。全院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副教授13人,讲师1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占教师总数的92%以上,为南京大学各院系之首;其中,39位博士中有16位分别毕业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及香港等海外著名大学,并有4位为外籍教师。
20年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和论文,其中重要成果包括:《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经典贡献”)》(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中国经济的奇迹》(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风笑天)、《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张鸿雁)、《中国人的脸面观》(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翟学伟)、《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周怡)、《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朱力)、《现代经济社会学》(汪和建)、《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成伯清)及《格奥尔格 ? 齐美尔 》(成伯清)等,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两本国家级专业刊物及英文SSCI杂志发表论文达60篇以上,名列国内社会学系前茅;并于2001年和2006年分别出版连续性出版物《社会理论丛刊》和《中国研究》。
自2001年下半年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条件获得了本质性的飞跃:现共拥有教学、科研用房2600平方米(其中鼓楼校区1600平方米,仙林校区1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共拥有65台电脑的两个社会调查实习基地、拥有25条IDD电话的国内最大的电话访问与调查系统、能够8台手提电脑同时上网且其中5台同时使用矩阵式投影设备的研讨室、拥有3万册中文图书和3千册英文图书的两个专业资料室(鼓楼校区和仙林校区各一);以及建设中的包括心理学、社会工作和社会调查在内的综合性的“社会与行为科学实验中心”。
自社会学系建系20年来,我们在社会学学科及心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等领域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本专科生、近数百名硕士生和数十名博士生,学院现有280名本科生、25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社会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各种活动,为学校和社会学院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声望和社会荣誉。
社会学院由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及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三系主任和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组成院务委员会,拟定学院发展计划,决定学院的重大决策;社会学院另设有由学院领导和各系所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评聘委员会,分别受理相关的学术、学位、教学以及岗位评聘工作。
党委
方文晖 党委书记 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学院网络管理
徐愫 党委副书记 学生工作、与学生考评有关的教学管理工作
行政
周晓虹 院长 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学科建设、人事
张鸿雁 常务副院长 行政、财务、办公室管理、非学历教育与创收管理;科研管理
成伯清 副院长 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图书资料建设
闵学勤 院长助理 协助常务副院长管理非学历教育与创收
科研管理
李中权(兼) 科研秘书 日常科研管理工作
马道明(兼) 教学秘书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方长春(兼) 博士后流动站秘书 博士后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
蒋海云 办公室主任 院办公室行政日常管理工作、院财务审核
严 玲 人事与党务秘书、研究生秘书 院日常人事工作、日常党务工作、研究生招生及答辩工作
胡 洁 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务员 本科生、研究生教务工作及有关材料收集管理
任爱民 成人教育教务员 成人教育教务工作、院报刊杂志收发
郭 浩 技术员 院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及网络管理
陈 露 资料员 院图书资料室日常管理(鼓楼)
赵燕霞 行政秘书 院办公室日常工作
高惠玲 会计 院出纳及财务报销工作
李向杨 资料员 院图书资料室日常管理(浦口)
黄建强 技术员 院浦口机房设备及网络管理
学工组?
曹慧中 辅导员 研究生日常管理
时 昱 辅导员 本科生日常管理
社会学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前者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以及更早成立的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后者源于1920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系。前者的创始人为著名社会学家、民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孙本文教授;后者的创始人为社会学家柯象峰教授。1983年,在社会学被取消30余年后,南京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研究室;随后于1986年被批准建立社会学硕士点,成为国内第一批恢复社会学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南京大学成立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学专业(原为经济社会学),1996年在国内继北大和人民大学之后成为高等学校中第三个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并因此确立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国社会学研究重镇的地位。第一任系主任为宋林飞教授,第二任系主任为周晓虹教授,现任系主任为风笑天教授。
心理学系
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系。于1920年成立,建有心理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次年,随着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大学,南高心理学系更名国立东南大学心理学系,隶属教育科,兼属文理科(文理科后分出理科)。 1927年后,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潘菽先生留美回国,聘为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1949年,中央大学改称南京大学,潘菽任校长。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迁至北京,同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室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潘菽遂迁往,任心理学所所长。至此,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停办。
1993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为周晓虹教授,第二任所长为翟学伟教授。之后该所划入南京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至今。
2007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办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2008年,社会学系改为社会学院,停办50年的心理学系重新成立,在研究生阶段分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个方向,隶属社会学院,第一任主任为翟学伟教授。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28年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所设置的社会工作专科,金陵大学更是当时国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和实践的重镇。2001年5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社会工作教研室。2002年在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之后,即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8年10月成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重新恢复后的社会工作专业,以科研带动教学、实习,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技能和社会调查能力,能在教育、民政、劳动人事、社会保障、体育、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等政府机构,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保险公司等企业,咨询服务公司等咨询服务业,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NGO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企划与咨询、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2月,目前有正式教学与研究人员7人。本所虽然为学校新设研究机构,但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曾有过活跃的人类学研究与教学。今天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研究所在研究课题和取向上承续了老一辈的传统——从事城乡社会研究和民族、族群研究。除此之外,所里的同仁还立足于开拓新的课题,如环境与社会变迁、认知人类学,以及公民权与公民意识,等等。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辖下的系级所。
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为范可教授。他,以及所内其他同事均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受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本所于200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四人,硕士生八人;已毕业硕士生九人。
社会学系
成伯清 方长春 风笑天 李晟台 马道明 闵学勤 宋林飞 汪和建 吴作富 张鸿雁 郑震 周培勤 周晓虹 周怡 朱安新 朱力
心理学系
高纯清 耿柳娜 何安娜 贺晓星 李中权 祁海江 唐日新 肖承丽 翟学伟 朱虹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陈友华 胡小武 梁莹 林卡 沈晖 吴凯 肖萍 新家增美 徐愫 翟进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褚建芳 范可 卲京 谢燕清 杨德睿 杨渝东 张玉林
兼职教授
Charles?Stafford Elizabeth Perry 林南 石计生 西原和久 郑杭生
访问教授
Deirdre M. Smythe Flemming Christiansen 陈向明 金光亿 李路路 李培林 李强 罗家德 王铭铭 张静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6月,是第一批入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中心”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共同建设。
“中心”旨在组织以南京大学为主的包括国内外学者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从事社会学和文化学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同时积极参与江苏省委宣传部委托或组织的各类社会文化方面的调查和其他研究、咨询或教育培训项目。
“中心”设有“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中心研究课题制度”以及“博士论文研究基金”;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社会学研讨会”;另外,“中心”还举办有旨在促进师生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影视社会学与人类学茶座”。
“中心”主任周晓虹教授,主要成员:翟学位教授(副主任)、汪和建教授(副主任)、陈友华教授、周培勤副教授、朱虹副教授、吴作富讲师。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93年6月,附属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目前该所共有研究人员8名,都7名博士学位。该所第一任所长为周晓虹教授,现任所长翟学伟教授,成员有贺晓星教授、成伯清教授、朱虹副教授、周培勤副教授、沈辉副教授、吴作富讲师一人,博士生10名、硕士生22名。该所主要涉及研究领域有: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本土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农民的心理与行为及其演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心理与行为研究、传播心理学、舆论与民意、消费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研究等。
该所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是公认的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重要基地。它曾成功地举办过“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承担了世界500强南京投资环境调查、南京地区电视收视率调查、南京房地产市场及居民消费行为调查、太平商场顾客心理调查、韩国三星集团委托的中国人手机消费行为研究、南京市舆论环境状况调查、江苏诚信状况调查及其体系建构、诚信与社会进步、SARS流行的公众反应与社会后果、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等工作。在学术上与美国、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有广泛的交流。在应用领域同各级政府和一些中大型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该所主持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入选全国精品课程。有关该所研究人员的研究课题、学术成果、国际交流、获奖情况等可参见相关连接。
南京大学-日本福祉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交流中心
本中心系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与日本福祉大学共同创建的学术研究交流机构,成立于2008年6月。其职能定位是:组织双方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出版合作研究成果;为双方相关专业的学生研修和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共享交流中心的学术信息资源。中心目前的正式成员为张玉林教授、新家增美副教授、朱安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