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目前下设四个系:设计工程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学院建有国家级“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国防应用研究中心”、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另外,还合作共建了“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机电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培养规模大,质量高,科学研究活跃,一些学科方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科群体曾多次获得省、部级表彰,多名教师获得国家、部省级荣誉称号,学院获得了一大批国家、部省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 机电学院科研力量雄厚,研究手段齐全,实验设备先进,承担着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以及很想协作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科研项目,在机械工程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领域开展着高层次的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机电学院的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研究成果解决了重大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 机电学院是国内第一批经国务院批准设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单位。目前机电学院所有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以及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两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由相关学科交叉构成的先进制造技术学科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学院有着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环境,约10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队伍有着丰富的培养经验。目前学院在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有1000多名。
? 学院设有四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每年招收本科生约450名。学院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针对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需求,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强化基础、注重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建立了灵活的培养机制,通过每年在新生中经过选拔成立机类强化班、工科研究混合班、试行本硕连读机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能力提升的空间。机电学院目前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百分之百。机电学院厚重的研究基础、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较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本科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为研究生继续在机电学院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 “十一五”期间,学院加强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研究投入,使本院的优势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和优势进一步突出;同时结合国家和国防建设所需,加强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上的人才建设和条件建设;加强队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拥有光荣传统的机电学院,正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机电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继续发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创新求实的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目前我院拥有一支以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兼备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73人,其中 “长江学者”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3124),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55人,讲师和工程师56人。几年来,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快速成长,多人入选国家、教育部、国防科工委、江苏省的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教师获得荣誉:
江苏省“优秀学术梯队”
航空航天部“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
2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
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
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2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人获“五一劳动奖章”
1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1人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1人入选省、部级人才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1981年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点学科。198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被评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007年再次获准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设在机电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拥有国防科技工业“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科队伍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8人次入选“511人才工程”、“青蓝工程”、“333工程”等部、省人才工程。学科群体中有8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等国家、部省级荣誉表彰。
本学科目前承担着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防基础预研和重点型号研制、省部级基金、国际合作以及横向协作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科研项目。在特种加工、高效切磨削加工、微细加工与纳米制造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业绩。
近五年来,以本学科教师为第一成果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国防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篇、EI收录150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
根据对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的预测,结合我国军工及民用制造业的特点和现状,以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总体目标。本学科将通过多学科深入交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中有重点发展高性能制造、精密微细制造、复杂结构制造、数字化制造等前沿研究方向。力争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多出成果,使学科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前列,有关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2年设置飞机工艺专业,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后发展为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分别于1981年和1993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所属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经过50多年的积累和建设,拥有优良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省级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制造技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快速反求与制造技术、网络化集成制造技术、塑性与超塑性成形技术、复杂零构件的新型加工工艺与系统等,在这些方向上1996年以来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重点预研项目、航空预研项目、型号工程项目、863高技术研究项目以及各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50余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在国防及民用企业推广应用。研制的CAD/CAM/CNC一体化系统通过产业化机制转化,初步实现产业化。尤其是所开发的适用于复杂外形产品的曲面造型系统在国家科委主持的两次全国自主版权CAD支撑软件评测中均被评为同类软件第一名,蝉联一等奖,在曲面造型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本学科有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学科梯队,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不仅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国内享有盛誉,年轻学科带头人也在迅速成长。学科中的优秀教师先后被评为部优秀研究生导师、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部分年轻教师入选省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和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获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该学科梯队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 在上述优良的学术环境中,本学科结合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精心组织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1996年以来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200余人,目前在读研究生180余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本学科的“创造优异学术环境,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2000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本学科同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多名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机构任职,承担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这些都有利于使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同国际接轨。
? 本学科在数字化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富有特色和创新性,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位于前列。
在“十五”期间,学科点的建设思路是强化特色、开拓新领域,加强研究投入和环境建设,使得本学科点的优势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和优势进一步突出。通过“十五”期间建设,本学科点将在科学研究水平、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使学科点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